来源:腾氏水产商务网 时间:2025-08-05 09:04:31 查看:
个人简介:
执业兽医师(水生生物类)
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广东省乡村工匠工程师职称
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
中国好渔医
广东“百千万工程”农技达人
执业渔医 齐同俊
2025年,距离齐同俊来广州江高镇开店已有足足18个年头了。
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曾以叉尾鮰为主要养殖品种,占据全区水产养殖总量约70%,养殖面积一度达到1.7万亩,是珠三角地区极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之一。2023年,该镇仍是全国叉尾鮰养殖产量最大的区域之一,水产总产量约2.8万吨(其中叉尾鮰占据主导地位)。
相比顺德、江门、珠海等养殖发达区域,江高镇只是广州郊区的一个并不出名的小镇。镇上的鱼塘不算多,养殖品种也并不高档,多以叉尾等常规鱼为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并不高产出的市场,齐同俊却认真而充满乐趣。
齐同俊喜欢琢磨病例,并在多年的塘头现场案例中,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用药理念和方案。当地养殖户遇到搞不定的问题,都会来找他。对于自己在用药的过程中积攒的经验和产品的独到使用方法,他也十分乐于在网上分享。久而久之,他不仅在当地颇受养殖户尊重,在网上也有了一群粉丝。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近几年大量鱼塘被征用,鱼价又持续低迷,养殖面积与投苗量双双缩水。据养户反馈,近年投苗密度已较往年下降20%–30%左右。同时,叉尾鮰价格一度跌破成本线,每斤不足5.3元,让不少养殖户无奈退出或转养其他品种。
虽然线下的养殖户越来越少,大家都在抱怨生意艰难,齐同俊却并没有感受到市场的冷意。他每天在店里,至少留出3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解答来自各地的养殖户线上给他提的各种养殖问题。
毕业19年,他的每一个脚印都留在了塘头,每一份思考都围绕养殖户的鱼病。对于如此低迷而又内卷的行业现状,他依然很坚定自己当初的选择与坚持。
经历:18年坚持做一件事——给养殖户看鱼病
我是2007年来到江高镇上,开店做渔药经销。江高镇的鱼塘并不集中,刚开始,养殖户看我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相信我。来找我的人寥寥无几。我不放弃,每天早上跑去养殖户的塘头蹲着,不是为了看病,更多的是去取经,去学习。
他们都是多年的老养户,虽然有经验,但大部分时候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就耐心地给他们讲原理,分析病害。渐渐的,我们成为了朋友,一般简单病例我也可以上手了,药店生意一点点好起来。
2015年以后,随着微信成为乡镇社区交流的主力工具,我为本地养户建立微信群,经常在群里发布每季的病害防控指南、预警提醒,将服务从单点延伸到整个养殖社群。这种“预防为主”的技术传播方式,让信息传递更及时、服务效率更高。
当短视频平台崛起时,我也并没有急于推广产品,而是将病虫害等防治的原理和解决方法,以视频形式和大家分享干货。这些内容没有刻意营销意味,却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肯定。粉丝认可后,却才开始试着带货——显微镜、菌种产品逐渐形成销售转化。
这种自然衍生的增量渠道,恰恰建立在粉丝对我的专业信任之上,而非一蹴而就的促销。2024年,我一共卖出了1000多台显微镜。
对于线上的朋友,我在治疗方案和选品上更加谨慎。面对行业低质与快钱诱惑,宁愿慢经营,也拒绝使用效果不稳定的产品。正是这种长期积累的口碑,使我即使在白云区养殖规模萎缩的大背景下,依然拥有忠实客户,得以稳住原有业务并通过线上渠道获得新的增量。这种精耕细作与信任驱动的模式,让我有幸在行业寒冬中找到了温暖的出路。
观点:养殖户需要能跑塘、有实验室,能开展药敏试验的经销商
当下信息发达,厂家已经有足够的能力直达终端,信息差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因此,靠渠道网络发展起来的那一批经销商,接下来只有两条路。要么转型,要么被淘汰。水产经销商的淘汰赛已经开始了。
第一,水产动保行业亟需提升整体的专业技术水平。未来的经销商不仅要懂销售,更需要具备专业背景,特别是具备执业渔医资格,能走进塘口、建立实验室,开展药敏试验和病毒检测,从而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第二,行业目前尚缺乏统一标准,这就要求经销商必须具备高度的自律意识。在产品质量与服务过程中,要坚持标准化管理,重视服务价值的体现。唯有以稳定质量与真实效果为基础,才能赢得客户长久的信任与合作。
第三,善用新媒体是当前形势下不可忽视的赋能路径。微信、抖音等平台不再只是单纯的销售工具,更是传播专业知识、展示服务温度、强化品牌认同的重要载体。技术内容与真实案例的持续输出,能够吸引目标用户关注,并逐步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
第四,经销商在制定经营策略时,要学会平衡成本与投入。即使在养殖户亏损期,也应坚持在关键环节上投入必要的保健成本,特别是在应对极端天气、免疫力低下等关键时期。科学的预防性投入,往往能避免更大损失,真正实现“先防后治”的理念落地。
观点:水产动保需重建信任
水产养殖行业正经历深层转型,面临着多个层级的结构性难题,尤其是标准体系缺失、产品混乱、服务滞后等问题叠加,使动保产品的信任基础不断流失。
一方面,养殖模式受制于外部变化。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城市开发推进使得本地养殖面积锐减,主养品种如叉尾鮰的规模明显收缩,直接影响到动保产品的需求结构。面对低迷鱼价,养户投入意愿减弱,更趋向“有病才治”,常规性防控产品使用频率下降。
另一方面,动保市场本身也面临严峻挑战。当前,线上低价竞争愈演愈烈,不乏无证产品、借证销售、缺乏执业渔医等违规现象,严重扰乱行业生态。行业标准缺失、监管滞后,使真正具备研发实力和临床数据支撑的产品难以脱颖而出,市场信任度持续走低。
更令人担忧的是,养殖品种体质整体下滑,病害发生频率和难度双升。2025年春季,广州市农技推广中心发布的病害预警中明确指出,斜管虫、水霉、小瓜虫、出血病、链球菌等病原高度活跃。高密度养殖、水质波动、气温不稳交织,导致鱼类红鳍、鳃伤、出血等应激频发,为病原侵袭打开缺口。
在这种由鱼体脆弱引发病害频发,继而导致治疗无效、信心流失的恶性循环中,哪怕养户仍愿使用动保产品,也常因疗效不佳而逐步放弃投入。如何打破这一循环、重建信任体系,正成为动保行业迈向下一阶段的关键门槛。
结语:在水产动保行业整体承压、鱼塘面积萎缩、养户亏损成为常态的背景下,齐同俊以18年的专业服务经验,通过微信群组的知识分享与抖音的技术带货,将原本趋于萎靡的实体业务转化为线上增量,实现了渠道的成功转型。
他的做法启示同行:不追求一时的销售数据,而凭借扎实过硬的技术、可靠稳定的产品、坚守行业良知与服务价值,真正赢得客户信任。愿更多经营者借力时代新工具,立足专业初心,与行业共生、共荣。
在他看来,时代给予了每个人同样的机遇和挑战,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