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腾氏水产商务网 时间:2025-09-10 14:17:30 查看:
近年来,日本对虾(俗称“花虾”)养殖优势愈发明显,其市场价格和单产收益远超南美白对虾,成为养殖户规避风险、提升效益的新选择。在粤西、福建等沿海地区,花虾养殖规模持续扩大。随着养殖技术不断改进与成熟,南方沿海地区花虾亩产从原来的500斤提升至2500斤。
近年来,随着养殖模式不断创新发展,传统沙底养殖与新兴无沙养殖模式因各自优势引发广泛关注。在湛江、山东等地,采用适宜粒径粗沙的有沙养殖可实现亩产2200斤以上,效益显著;而在江浙地区,无沙模式(如小棚、土塘)凭借更利于花虾肠道健康与生长速度的底质环境,正迅速发展,养殖规模持续扩大。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花虾养殖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智能养殖设备应运而生,以投喂管理为例,智能投料机可实现“少食多餐”的精准投喂,大幅减少饲料浪费和水质污染,提高饲料转化率和虾体整齐度,同时降低人工成本、缩短殖周期。结合合理的投喂策略与现场管理,进一步促进了花虾健康生长与高产稳产。
当前,花虾养殖技术迭代加速,产业实现了从依赖经验向精细化管理与智能设备双轮驱动的转变。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花虾高产高效成为行业热点话题,而智能设备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正持续推动产业升级。未来,随着技术持续进步,更多先进设备将助力花虾产业迈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新阶段。
2025年8月26日,“2025华南虾业创新大会”在湛江顺利举行。大会期间,一场以“智慧养虾带头人:AI + 养虾模式探索”为主题的互动论坛成功举办。论坛汇集了集美大学研究生、智慧养虾带头人李体龙、智慧养虾带头人叶卫江、南三岛花虾养殖精英林观兴,以及佛山市中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区冠文等嘉宾。他们围绕苗种选择、投喂管理、水质调控、智能设备应用等核心环节展开深入探讨,为从业者提供了具备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与发展视角,助力花虾养殖实现高效、稳健与可持续发展。
有沙亩产2500斤、无沙长速快!花虾高产关键在于精准管理
集美大学研究生、智慧养虾带头人 李体龙
随着花虾养殖技术的不断深入,关于养殖池是否铺沙的讨论日益增多。李体龙认为,无论选择有沙还是无沙模式,养殖的核心目标始终是追求高产与高效。
他指出,有沙养殖在湛江和山东较为普遍,多采用工厂化或高位池模式。沙粒粗细对产量影响显著,湛江地区宜选用粒径0.25–0.3毫米的粗沙,以提高虾的钻潜适应性,亩产可达2200斤以上;使用中沙或细沙则易导致产量偏低。同时,养殖过程中需注意池底坡度过陡可能引发自残和规格不一的问题。
无沙养殖涵盖土塘、泥底、小棚及高位池(水泥底/地膜底)等多种模式。不过,工厂化与高位池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较易失败,主要原因是易滋生青苔和弧菌,池底也容易出现脏污问题,从而导致花虾大规模死亡。
近年来,小棚养殖模式在江浙地区迅速发展。该模式通常投放1公分以内的小苗,密度约为2万尾/棚,单产可达150–160斤。无沙土底环境有助于花虾肠道更粗壮、生长更快。浙江地区的养殖面积也从2023年不足300亩迅速扩展至2024年的3万多亩,预计2025年将超过5万亩。
养殖成本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华南地区因偏好鲜料和动物蛋白,成本高达35–55元/斤,显著高于山东、浙江的25–32元/斤。实际上,花虾对蛋白质的需求应注重可消化吸收率,并非含量越高越好,45%的蛋白含量已足够。投喂上建议“少食多餐”,以避免水质恶化及虾肠道变细。
江浙地区可通过缩短养殖周期有效控制成本。在大水体(如400㎡以上)中花虾生长较快,两个半月可达30–40条/斤;而小水体高密度养殖则周期较长。需注意花虾在体长超过5.5公分后凌晨3点之后不怎么进食,应避开该时段投喂。
养殖中后期需特别关注沙底发臭问题。花虾耐低盐干旱,自然蜕壳周期约半个月,可通过傍晚游动出来之后进水刺激蜕壳,促进生长。由于白天花虾伏于池底,换水效果较差,建议采用“白天积污-傍晚进水-夜间投料”的管理策略,并加强防范互残现象。
在虾苗选择上,养殖户宜选择5公分前未着色、通体透明且壳上带分节点的苗种,这类苗生长较快;若在2–3公分时已显现黄、红色花纹,则属于长速慢、规格偏小的“尾巴苗”。需注意花虾在5公分前不潜沙,5公分后尾部着色才开始潜沙,可分阶段投苗以顺应这一习性。
李体龙表示,未来花虾养殖将向智能化、可视化方向发展,逐步推广自动投料和在线监测,最终实现虾量、规格与健康状态的实时诊断与无人化管理。自动化与数据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南三岛花虾养殖精英 林观兴
在南三岛拥有九年花虾养殖经验的林观兴是当地的高产代表之一。在养殖实践中,他逐步将放苗密度从最初的每亩7-8万尾提高至20万尾,亩产量也从500斤显著提升至2500斤。在饲料方面,他选用了广东粤佳饲料有限公司的“虾宝贝”、“铂金版虾宝贝”及“至尊版虾宝贝”等产品,并强调优质饲料对花虾养殖尤为关键。
养殖前期,林观兴以维持清水环境为主,该阶段水质较易调控;随着投喂量增加,后期虾粪便增多、藻类退化加快,水质管理难度相应加大。因此他在养殖后期将重点放在底质改良上,并在高温或天气异常时配合使用动保产品进行疾病预防,从而有效保障养殖成功率。
智能投料机应运而生,重塑花虾养殖新格局
智慧养虾带头人 叶卫江
湛江东海岛养殖户叶卫江作为智慧养虾的带头人,通过引入中渔360°风送投料机和射流器等智能设备,显著提升了养殖效率。传统投喂方式通常一次性投料50斤,虾需耗时约3小时才能吃完,导致饲料长时间浸泡水中,造成营养流失,同时还污染水质和底质。而采用投料机实现“少量多餐”的投喂方式后,不仅减少了饲料浪费、提高了虾体对营养的吸收效率,还显著改善了水体环境,促进虾群健康生长,同时大幅节省了人力成本。
此外,叶卫江还尝试使用射流器改善集污区的水质。通过水泵将空气与水体混合后高速喷射至塘底,有效氧化底质,降低硫化氢毒性,提升池底清洁度。
他指出,当前东海岛的花虾养殖已涌现出众多成功案例,模式虽不尽相同,但普遍体现出两大关键要点。结合自身实践,叶卫江分享了当地花虾养殖模式的创新经验:
首先,积极借鉴行业成功经验,主动与行业养殖精英交流。他多次赴南三、吴阳、福建、珠三角、天津及广西等地调研,吸收各地有效做法,并据此对自家虾塘进行微调。再借助智能设备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率,实现降本增效。
其次,在养殖管理上采取分批放苗策略。一般在6月份投放第一批苗,待虾苗长至3~4分规格后进行分塘,按每亩15万尾的密度投放80%的塘口。两个月后再投放第二批苗,密度略高于第一批。待第一批虾出塘后,直接将第二批分塘续养,无需清塘,从而实现产量近乎翻倍。
在标粗阶段,叶卫江选用朗诺“育苗宝”(SPF桡足类),因其经过生物辐照消毒,不含孢子虫和弧菌等有害病菌,同时有0号、1号、2号等三种型号,可按照虾苗大小实现更精准的投喂。虾苗入塘后先投喂朗诺“育苗宝①号”,其适口性好、污染低,有助于虾苗顺利过渡,并提高苗期成活率和成功率。喂至清罾阶段后,改用投料机持续投喂直至出虾。相比之下,普通丰年虫因规格不一,虾苗初期难以完全摄食,易造成水质污染和饲料浪费。
佛山市中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区冠文
近年来,对虾养殖因价格波动和病害影响,利润空间大幅压缩。以珠三角南美白对虾为例,去年售价仅13–14元/斤,成本却高达12–13元/斤,许多养殖户不得不转变模式以维持盈利。
在这一背景下,智能自动投料机逐渐成为养殖环节中的关键设备。在智能农机领域已深耕十多年的佛山市中渔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推出的“中渔360°风送投料机”,有效解决了传统养殖中投喂不精准、难以实现“少量多餐”的难题。
以湛江某养殖户的实际应用为例,该设备带来了六大显著效益:人力成本降低90%,日常只需偶尔补料;管理效率提升2-3倍,有大型基地借此将工人从40人减至10人,年节省人工成本180万元;饲料转化率提高20-30%,每万斤虾可省近万元饲料支出;虾生长速度加快约30%,提前7-15天上市;水质污染减少50%,养殖成功率明显提高;虾体整齐度提升,产量和售价也相应增长。
佛山市中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区冠文指出,自动投料机本身只是工具,其效果离不开合理的投喂策略。为此,中渔科技针对不同虾类制定了差异化投喂方案,并配套专用小程序,帮助养殖户规划投喂频率与数量。同时,他提醒养殖户不能因使用设备而忽视现场管理,尤其应坚持勤看料台,通过实际摄食情况反馈及时调整投喂计划,建议设置多个料台以提高判断准确性。
最后,区冠文表示,中渔科技正在推进AI与物联网技术在养殖中的深度融合,目前已实现自动投料、看料台、排污及测水等功能的智能化。未来,公司还将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实时分析料台残饵量,动态调节投喂参数,逐步实现全程智能化养虾,帮助养殖户摆脱传统依赖经验的生产模式,迈向更高效、可控的现代化养殖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