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腾氏水产商务网 时间:2025-09-05 11:06:36 查看:
在中国的海水鱼养殖版图上,海南始终是一块战略高地,而石斑鱼,则是这片热土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名片。近年来,石斑鱼不仅在高端餐饮市场稳居热销榜单,在养殖端也成为无数养殖户和经销商押注的重点。
据《2025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石斑鱼总产量约26.74万吨,其中海南产量达到10.22万吨,紧追第一的广东。作为海南核心产区之一的文昌,这条鱼见证了整个行业从粗放走向精细化的全过程。
然而,行情波动一直是养殖业的“命题作文”。2020年疫情冲击下,餐饮需求骤降,石斑鱼价格一度下探,不少养殖户被迫提前出鱼止损。2023年下半年,“黄金周”消费热潮一度提振信心,但春节前寒潮来袭导致集中出鱼,价格再次承压。市场的不确定性让养殖户逐渐意识到,仅靠赌行情已难以为继,科学的养殖体系、精准的饲料方案与高效的服务体系,成为行业渡过周期的“安全阀”。
从土办法到科学养殖:石斑鱼产业十年蝶变
十年前,文昌石斑鱼养殖更多依赖塘口师傅的个人经验。苗种质量参差不齐、饲料选择缺乏科学依据、病害防控主要靠“碰运气”,缺乏标准化体系。在那时,养殖成功往往凭借多年积累的“土办法”和直觉判断。
如今,随着产业链完善和技术投入加大,石斑鱼养殖模式正在从“经验型”向“系统化、数据化”转变。养殖环节的苗种质量可追溯、饲料营养可量化、病害防控有标准方案,每一个环节都被纳入技术体系之中。这一变化背后,是企业长期的技术战略布局和服务体系建设,为塘口提供的不仅是饲料产品,更是从苗种、饲养管理到疾病预防的整体解决方案。
广东粤海饲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粤海饲料”)提出的“三高三低”技术战略,是推动行业理念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三高”——高质量、高健康、高生长,针对鱼虾快速健康生长精准设计营养;“三低”——低蛋白、低损耗、低料比,通过杜绝低质蛋白原料、精选易消化蛋白结构,减少饲料浪费和水质负担。通过营养精准化、工艺精细化,粤海助力行业从“高成本拼规模”向“高效率拼质量”转型,为养殖户探索出更可持续的降本增效路径。
从服务到技术:两位经销商的塘头“硬实力”
(一)梁文丰:从“卖机票”到“卖技术”,用服务赢得900吨石斑鱼料市场
海南粤海饲料有限公司营销部石斑鱼区域经理谢有鹏(左)和梁文丰(右)为中国水产业加油
梁文丰,曾在海南以卖机票为生,因母亲年迈回到老家文昌,开始养虾,再转养鱼,最后干起饲料生意。2016年,他开起一家水产饲料经销门店,至今年销量已接近900吨石斑鱼料。
“粤海在这片地区深耕多年,养殖户对他们的饲料早已习以为常,所以我们一开店,客户就很快找上门。”梁文丰笑着说。但真正让他在当地站稳脚跟的,是服务与技术:“卖饲料不难,难的是让客户信任你。我每天早上六点开门,下午两点准时回来上班,有空就到塘头转转,跟养殖户聊技术。”
梁文丰的技术积累,更多来自长期学习和摸索。他几乎参加了所有粤海饲料举办的技术交流会,再把学到的知识带回村里。尤其是粤海长期在海南扎根,与当地经销商联合开展的塘口服务、投喂策略优化和苗种质量管理培训,给了梁文丰很多启发。他将这些知识化为实操经验,帮助客户实现技术突破。
“有客户养鱼第一年就做到存活率95%,次等鱼率不到6%。在石斑鱼养殖里,这几乎是奇迹。”梁文丰说。这背后不仅是饲料品质的稳定,更是科学管理的结果:挑苗标准化、精准投喂、合理用药、细致搬塘。他甚至将料比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一个塘的成功,靠料,更靠人。”
行业人都知道,石斑鱼养殖技术门槛高,存活率超过六成都已属不易。梁文丰曾指点和帮助一位新手客户,投苗10000尾,养出一塘8000多尾鱼,养殖周期10个月,这一案例成为当地的典范。梁文丰总结说:“养殖的最大成本不是饲料,而是失败。粤海的好料、好服务加上我们的努力,客户才能真正降低风险。”
(二)龙向东:前医生的“养殖听诊器”,塘口成活率一听便知
谢有鹏(左)和龙向东(右)为中国水产业加油
龙向东的名气,在文昌会文镇几乎无人不知。他曾是医生,因职业倦怠转身养虾,后来成了水产技术高手。二十多年的摸爬滚打,让他对塘口状况的判断精准得近乎神奇:“有人打电话和我描述塘口情况,我能判断鱼、虾的状况、存活率有多少。”
这种精准不是玄学,而是源于他长期实践与细致记录的积累。2007年,他成为经销商,不设店面,直接配送饲料,一年销量就做到七八百吨,如今稳定在750吨以上。十余年来,他主要推广粤海饲料。“水产行业最怕赊账,我做生意从不拖欠一分钱。”他说,“客户亏本时,供应商的可靠度最能看出来。粤海这么多年坚持品质稳定,让我敢给客户承诺。我还预存了20万货款在粤海饲料的账户里。”
龙向东的养殖理念非常系统:苗、料、药必须统一管理,否则他不接单。他自己养的石斑鱼料比低、规格齐整;指导客户的虾塘,每亩产量可达3800斤,料比控制在1:1以内。这与粤海倡导的“三高三低”理念一脉相承——精准营养、降低损耗、提高效益,龙向东是把理念落到塘口的“执行者”。
“客户会拍视频发给我,我用手机就能远程调整方案。”荆州、湛江等地的养殖户也找他远程诊断。凭着多年经验和与粤海合作积累的饲料营养知识,这位中专学历的前医生,已经成了塘头的“活地图”。
养殖观念转向效率与稳定:优质饲料和服务成突破口
海南石斑鱼产业的成熟,也让越来越多养殖户重新审视投入产出比。过去,为降低成本,部分养殖户选择价格低廉的饲料,但长期来看,这往往带来更高的病害风险和管理压力。如今,行业更重视产品背后的技术价值,优质饲料与科学方案不仅能减少损耗,还能帮助塘口形成可复制、可控的稳定收益模式。这一观念的变化,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标志。
而这种转变离不开企业长期投入的创新。例如粤海饲料不仅在产品技术上持续迭代,更通过构建服务网络,让技术人员深入塘口,为养殖户带来数据化管理工具和科学投喂理念,这也让整个石斑鱼养殖业有了穿越市场周期的底气。
两位经销商的故事,折射出行业服务体系的深度转型。随着“百镇千村”粤海村创富工程的推进,“粤海村水产科技服务站”和“粤海村养殖示范园区”正在全国各地落地,这让像梁文丰、龙向东这样的经销商有了更完善的技术支撑,能将精准饲料方案、水质调控技术和养殖模式优化送到塘口一线。
结语
石斑鱼养殖的下一个十年,必然是一个拼管理、拼技术、拼模式的时代。海南文昌作为高端海水鱼养殖的重要样板区,正在用不断优化的养殖体系回应市场的不确定性。从塘口的经验积累到企业的战略投入,从养殖户思维的升级到服务网络的完善,行业正在形成一条新的产业逻辑:高效、可控、可持续。
市场有潮汐,但技术和服务是产业真正的“定海神针”。未来,像粤海这样深耕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的企业,将与更多养殖户、经销商一起,把中国的石斑鱼故事写得更长、更稳,也更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