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腾氏水产商务网 时间:2025-09-05 10:45:17 查看:
“塘里投放四万尾鳜鱼苗,几天时间就死了一万六”——这不是传闻,而是一些养殖户正在经历的现实。今年,湖北地区鳜鱼养殖面临的疫病威胁较往年更为严峻。
近期,尤其在武汉江夏区、汉南区等鳜鱼专养区,病毒性疾病呈高发态势,检测结果显示以脾肾坏死病毒为主,部分发病塘口的损耗率甚至超过40%。
事实上,这两年鳜鱼养殖户一直都不好受。行情波动、病害频发、成本高企,每一重压力都实实在在地压在养殖者的肩上。尤其是在2024年,湖北有近八成的养殖户在盈亏线上挣扎。
有人无奈退出,也有人积极寻求转变。在这一背景下,饲料鳜、生态混养等模式,逐渐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市场优势。湖北鳜鱼养殖业,正在进入一轮新的发展周期。
亏损与收缩:2025年养殖走向何方?
2024年对湖北多数鳜鱼养殖户而言,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全省近八成的养殖户处于保本或亏损状态。
主要原因包括鳜鱼塘头价断崖式下跌——去年湖北标鳜价格一度跌至25元/斤,同时病害频发(如病毒性疾病和虫害等),加上部分养殖户特别是新手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经验不足,进一步推高了成本、降低了成活率。
去年湖北鳜鱼养殖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整体亏损面较大,价格低迷与病害困扰是主因;但部分地区和高效创新模式仍展现出可观的盈利潜力。
预计2025年,湖北鳜鱼养殖总体规模将有所调整,增速放缓甚至可能出现小幅收缩,这主要是市场自我调节和产业内部优化升级的结果。
受2024年亏损影响,许多养殖户(尤其是新手和受损户)对扩大规模持更谨慎态度。业内预计2025年湖北鳜鱼投苗量将减少20%左右,养殖模式也将更趋向混养(如鳜鱼与小龙虾、鲮鱼等混合养殖),以分散风险与成本。
在武汉江夏区、汉南区、郧西县、襄阳市等主产区,专养规模并未显著缩减,反而通过技术升级与模式创新(如饲料鳜、生态循环养殖)不断提升养殖效率和品质。
饲料鳜因具有成本优势(养殖成本可降至12~15元/斤,传统鱼仔鳜约22元/斤),吸引了一批养殖户转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部分区域投苗量的下降。
而在洪湖、监利、潜江、天门等套养为主的地区,2025年投苗量预计较往年减少约两成。
病毒病来势汹汹,个别塘损耗超40%
湖北鳜鱼一般在6~7月投苗,目前存塘规格多在3~6两之间,整体养殖进程基本顺利。但近期持续极端高温导致部分池塘病毒性疾病暴发,形势严峻。
中国渔业协会鳜鱼产业分会副会长杜志勇表示,根据主养区(洪湖、监利、仙桃、天门、汉南、江夏、孝感)送检病鱼的检测报告,脾肾坏死病毒检出率达40%,虹彩病毒占30%。其中武汉江夏区和汉南区专养鳜鱼池塘(亩投放1700~2500尾)发病率较高。
“今年病害较往年更为严重,部分发病严重的池塘损耗率达40%~50%。武汉有一位养殖户投放40000尾鳜鱼苗,近日出现大量死亡,目前累计死鱼16000尾。经诊断,是因亚硝酸盐升高引发水质问题,从而导致脾肾坏死病。”
据悉,传染性脾肾坏死病(ISKN)由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引起,是对鳜鱼危害极大的病毒性传染病,死亡率可超过90%。病鱼通常表现为:身体失衡,头部发黑、体色发黄,眼球突出,口腔、鳃盖、鳍条基部充血出血;解剖可见脾脏、肾脏肿大充血、糜烂,肝脏失血发白或有出血点,腹腔常有腹水,肠道内有黄色粘稠物。
该病具有明显季节性,水温20℃以上开始发病,28℃~30℃为流行高峰。因此湖北省每年5~10月为主要流行期,尤其是6~9月高温季节风险最高。
一旦发现鱼塘出现“脾肾坏死病”的迹象,业内人士建议:
第一,应立即停止投喂,减少代谢负担;
第二,严禁滥用杀虫剂、消毒剂等刺激性药物,否则可能加速死亡;
第三,及时捞除病鱼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如深埋消毒),防止病毒扩散;
第四,养殖工具需专池专用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第五,将濒死病鱼送检相关机构进行PCR检测,确诊病原,以便精准应对。
杜志勇最后强调,预防或治疗ISKNV没有“神药”,关键在于对每一个细节的严格把控和长期坚持的健康管理。
加速转型,饲料鳜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湖北省作为全国鳜鱼养殖的第二大省,产业转型升级潜力巨大。
饲料鳜养殖模式在当地尤其具有发展前景。传统鳜鱼养殖需配套大量饵料鱼(1亩鳜鱼需4~5亩饵料鱼塘),成本高企,且活饵易携带病原;而饲料鳜养殖无需配套饵料鱼塘,能节省60%以上土地资源,且养殖成本比传统模式降低30%以上。
从市场需求来看,近年来酸菜鳜鱼、臭鳜鱼等预制菜需求激增,2024年预制菜鳜鱼市场规模已突破50亿元,加工需求旺盛。饲料鳜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更符合预制菜产业对原料稳定供应的要求。
未来,湖北饲料鳜养殖可进一步从苗种选育、病害防控、技术升级和渔机装备等方面推进突破,实现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