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腾氏水产商务网 时间:2025-09-02 11:13:13 查看:
近几年,江苏极端高温天气出现的概率在增加,尤其是7、8月份,要么出现温度极高的天气,要么高温天气的时间持续特别长。这对大闸蟹的养殖户来说,是一种新情况,也会面临非常大的压力。
2025年7月份高温是提前到来的,另外8月份的秋老虎来得也非常猛,在8月中旬的时候,不少大闸蟹池塘都出现了死蟹现象,少的一亩两三只,多的一亩十来只,很多都是蜕壳的大闸蟹,非常可惜。
如何应对高温期大闸蟹养殖池塘的新问题?这需要大闸蟹养殖户对高温期的养殖过程有清晰的认知,从而才能做好相应的预防及应对工作。在高温期,我们需要分析高温下的池塘环境与大闸蟹本身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高温期池塘环境的变化过程及应对方案
在持续的高温下,大闸蟹池塘环境会发生哪些改变?我们在这里重点探讨水草、水体与底泥的一些变化。
(一)高温期池塘环境的变化
1.水草的变化
在持续高温下,水草的生长会受到一定抑制,它们的净化能力与产氧能力都会有所降低,严重的就是突发水草死亡。如果水草出现了突发死亡,根据吴凯等人(2016年)的研究,水体会进入溶氧的急速下行期,一般会持续3天左右,然后会进入溶氧缓慢下行期,这个时间会再持续9天左右。同时因水草死亡导致的一些指标波动会有相关性,比如pH值会在3天内快速降低,COD、氨氮、亚硝态氮都会在3天左右快速上升。另外兴化区域在高温期还会出现大闸蟹夹草现象,这对水草也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破坏,会影响水体溶氧的稳定。
2.水体的变化
在持续高温下,水体会有哪些独特的变化?我们主要探讨三点:
一是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会下降,相比于20度而言,35度的水温下,氧气的溶解度会下降20%左右。这种情况下,即便藻类或者水草产生非常多的溶氧,测量数值很高,但实际上能溶解到水体里的溶氧是不升反降的。
二是水体会出现严重的分层现象,用手一摸,上面热得明显,下面凉得也很明显,到了白露期会更严重,这会导致水体的上下层不交流,随着问题的积累,到了一定时间极易发生氧债大暴发,产生断崖式缺氧现象,轻者大闸蟹上岸,重者发生死亡现象。
三是在高温状态下,水中的COD一般会呈现上升趋势,同时水中的总菌数也会呈现上升趋势。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是水体耗氧的第一大户,因此在高温状态下,水体耗氧会快速增加。
如果没有出现天气的突变,实际上,第三点应该是高温期导致溶氧下行的主要原因。
3.底泥的变化
高温期的底泥会有哪些改变?主要有五方面:
一是底泥的温度问题。水体就像棉被一样,盖在底泥上面,即使气温下降了,但有着水体的保护,底泥温度的下降至少要延迟10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每年白露前后是大闸蟹最容易出事的时候,原因就是底泥温度有可能延迟达到高峰,同时白露期早晚温差特别大,底泥中细菌数量很高,大闸蟹特别容易出现大批量死亡。
二是底泥的细菌数量会持续增加,从相关研究来看,底泥的细菌数量基本是水体中细菌数量的数十倍到数百倍不等,这为后面的大闸蟹疾病暴发埋下伏笔;
三是底泥会在高温与厌氧的双重状态下产生多种有害物质,包括氨氮、亚硝及硫化物,尤其是硫化物的增加,这会引起大闸蟹的生理中毒现象;
四是底泥在厌氧状态下,厌氧菌分解营养物质的过程中会产生脂肪酸、腐植酸等酸性代谢产物,加剧底泥的酸化问题,底泥的酸化一方面会导致底泥功能的部分丧失,同时底泥pH值的升高会加剧某些有害物质(分子氨、亚硝酸盐)的毒性。
五是会出现一种特殊情况,叫返底现象,即当出现暴雨或者急速降温的天气,池塘的表层水迅速降温,其密度升高,开始下行,会与底部的高温缺氧水体快速交换,底泥的大量有机质与有害物质会迅速分布整个水体,整个水体中的溶氧急速消耗,这极有可能导致大闸蟹的大批量应激上岸甚至死亡。
上面五点中,与天气相关的主要是底泥的温度与返底现象,另外三点基本与细菌及缺氧环境相关。
(二)高温期环境变化的应对
在高温期,水草、水体、底泥都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基本都是朝向有害方向进行的。针对这些变化,我们必须进行人工干预,阻止或者减缓这些变化的发生。人工措施的核心是三点,主要包括增加溶氧、减少耗氧与降低总菌数量。
1.增加溶氧
这部分工作主要包括维护水草、适当培藻、增加水位、开增氧设备。
维护水草。这项工作要从早期开始,定期补肥长根,让水草维持更好的健康状态,当高温来临时,水草就能比较稳定地发挥一些作用。另外要注意,水体一定要有适当的透明度,并且要预防蓝藻的发生,否则水草可能会因光照不足而萎缩。
适当培藻。进入高温期后,水草多数会进入亚健康状态,甚至有的开始进入倒计时状态,这个时候水体必须保持适当的藻类数量,绝不能让水非常清,否则水草如果突发死亡现象,就会导致水体进入严重的缺氧状态。实际上只要水体中有适当的藻类存在,水体中的溶氧量可以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因为有时候藻类增氧能占到水体增氧贡献的90%以上。
增加水位。这项工作的主要功能在于增加水体的缓冲能力,稀释水体有害指标的毒性,引入溶氧更高的水体,不过这个前提是外河不要太差,否则不如不加。加水的时间一般不建议白天高温下进行,否则容易引起大闸蟹应激性蜕壳,而高温白天蜕壳的大闸蟹一般都会死亡。
开增氧设备。这项工作一方面它可以向水体中直接增加溶氧,同时更重要的是打开增氧设备能打破水体分层,让高溶氧的上层水与下层水逐步交换、渗透,减少底部氧债的发生,并且水体流动之后,大气溶氧与水体界面的交换也会加快。
2.减少耗氧
如果增加溶氧的四项工作都能做好,水体的溶氧可以做到相对稳定,但不能达到稳定的高水平,因为水体中的耗氧因子还未得到控制。整个池塘的耗氧有四个途径,分别是水体呼吸耗氧、底泥呼吸耗氧、水生生物耗氧、饱和溶氧逸散。这其中水体呼吸耗氧是占比最高的,能占据整体耗氧的17%~82%,底泥呼吸耗氧占比也可以达到3%~79%,这两种呼吸耗氧主要是微生物分解有机质耗氧,因此减少这两种耗氧过程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减少总菌数,二是降低有机质含量。前者需要使用能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产品,直接杀灭一部分微生物,降低总菌数量;后者需要一些强氧化性的物质或者需要不耗氧的微生物,进行氧化和分解有机质。
预防阶段,可以采用一些温和的消毒剂在进入高温期前进行适当杀菌,让总菌数量降低。同时可以定期的使用一些具备氧化杀菌效果的底改产品,比如真品过硫酸氢钾底改产品,含量15%或以上,定期使用能有效地控制底泥及水体的总菌数,同时能氧化一部分有机质,起到较好的效果。
3.降低总菌数量
在高温期,池塘的总菌数会快速增加,如果再出现一些突发现象,比如水草死亡、青虾死亡,则养殖动物极有可能出现缺氧性死亡或者稍滞后的细菌性疾病死亡。同时,较高的池塘总菌数会增加水体呼吸与底泥呼吸,增加水体的耗氧,并且让底泥环境进一步恶化,有害物质会持续生成。
因此我们要做好降低池塘总菌数的工作,其重点也是使用能降低细菌数量的动保产品,同时定期补充有益菌,从而起到控制水体总菌数量与增加有益菌比例两个效果。
这类产品包括早期预防使用的温和型的消毒产品,具有控菌作用的底改产品(四羟类底改、氧化型底改),也包括高温期可以使用的温和型的氧化型底改(保真的过硫酸氢钾底改、过氧化氢底改等产品)。
近几年的实际养殖中,我们发现在高温缺氧期,保真的过硫酸氢钾底改产品明显有效,含量15%以上,连续3天用2~3次,其效果会非常明显,明显到上岸的大闸蟹可以下去,并且至少一周内不再上岸。同时在水草死亡期,除了尽量的捞走死亡的水草,3天内只要连续大剂量的使用保真的过硫酸氢钾底改产品,可以明显感受到溶氧不会大幅度的下行。并且定期地使用过硫酸氢钾产品能有效地去除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减轻底泥臭味,减缓底泥的酸化进展,大闸蟹体表也非常干净。不过这个工作有个关键点,关键是要找到保真的过硫酸氢钾底改产品,否则如果买到了假货,配方不稳定、刺激性大,甚至有些假货用的氯制剂,那用下去不但起不到好效果,反而让大闸蟹应激状态加剧,得不偿失。
二、高温期大闸蟹本身的变化及应对方案
在实际的高温期环境中,大闸蟹会出现不摄食、鳃部有问题的情况,严重的会顶壳死亡、环爪死亡。部分大闸蟹会爬在草上死亡,有的会钻泥死亡,有的死亡后会出现红爪现象,且死亡数量会逐步持续增加,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总体上可以分为环境问题和自身问题,在持续的高温下,环境问题肯定是主要的诱因,上面我们也做了探讨分析。不过大闸蟹自身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重视的。
下面我们从一些研究论文的结果来总结大闸蟹在高温下出现的一些变化。
李志强(2023年)的研究指出,32℃的高温胁迫会对中华绒螯蟹产生以下影响:
1.高温胁迫条件下,中华绒螯蟹产生了应激反应。
2.高温胁迫可影响到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的 14 条相关代谢途径,其肝胰腺可能受到损伤。
3.高温胁迫可能破坏了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
4.在一定范围内,外界环境温度越高,变温动物自身消耗的能量就越多,高温会提高动物呼吸代谢速率,从而引发无氧代谢。而高温胁迫可能启动了中华绒螯蟹的无氧呼吸代谢机制,从而促进了乳酸脱氢酶的合成以保证无氧呼吸代谢效率。
5.高温胁迫可能破坏了中华绒螯蟹体内抗氧化剂和氧化剂之间的平衡,导致体内活性氧物质的积累,组织中过多的活性氧物质可以造成蟹的组织损伤。
6.高温胁迫会引起中华绒螯蟹肠道微生物群落丰度在门和属水平发生变化,即有益菌丰度减少,有害菌丰度增加。
付倩妮(2024年)的研究中设计了31℃和35℃两个高温,相关结论指出:
1.高温胁迫能导致合浦绒螯蟹个体死亡。
2.热应激下合浦绒螯蟹肝胰腺细胞发生空泡化,腺管中央出现空腔;鳃组织中的鳃叶排列不规则,鳃丝逐渐萎缩;心脏组织出现炎细胞浸润,空泡化。
3.高温胁迫下合浦绒螯蟹的肝胰腺、鳃、心脏组织的 SOD 活性均在3~6h显著升高,这代表组织受到氧化应激损伤。
龙巧琳(2024年)的研究指出:
1.随着温度的升高(从28℃至33℃),中华绒螯蟹的耗氧率逐渐增大,血蓝蛋白含量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血淋巴葡萄糖和高血糖激素含量在高温胁迫下显著上升,在 33℃时达到最高值。
2.中华绒螯蟹在33℃时其捕食行为不活跃,高温环境下其代谢生物活跃。
3.高温低氧复合胁迫降低了中华绒螯蟹对方形环棱螺的捕食率。高温、低氧以及复合胁迫组绒螯蟹的耗氧率高于对照组。
综合以上论文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在高温期,大闸蟹会发生如下变化:
1.高温期大闸蟹采食量会降低;
2.高温期大闸蟹的耗氧率会增大,自身消耗能量增加;
3.高温胁迫下,大闸蟹会产生应激反应,体内活性氧物质会有所增加,同时大闸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会被破坏;
4.某些器官会发生损伤,包括肝胰腺、鳃组织,甚至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也会发生不利转变。
在持续高温养殖期,大闸蟹本身的能量消耗在增加,同时吃料是减少的,甚至有些养殖户会进行控料,这会导致大闸蟹能量摄入不足,而蜕壳又需要大量的能量,因此有些螃蟹蜕壳一半而死,另外此过程中也会需要大量的溶氧,而持续高温天有些池塘的溶氧很差,也会发生缺氧性死亡。最后则是持续的不良环境导致了大闸蟹的应激增强,并且一些器官发生了损失,为什么有些大闸蟹死的时候鳃非常脏,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要做哪方面的应对呢?
首先还是要把环境处理好,保持一个稳定的较高溶氧的环境,并且定期地向水体中泼洒一些高含量的VC产品、牛磺酸产品,以减轻高温环境下养殖动物的部分应激行为。
其次要投喂一些新鲜的、能量高的饵料,并且要在饵料中拌喂高含量虾青素产品、多维产品及有益菌产品。
虾青素是一种可以抗氧化的产品,能去除体内过多的活性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动物的耐高温能力,并且能增加高温下螃蟹的摄食量。
在应激状态下,生物体会大量消耗某些维生素,因此在持续高温下,补充多维产品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而有益菌产品则建议乳酸菌配合丁酸梭菌,可以为螃蟹肠道增加有益菌数量,从而减缓肠道微生物环境的恶化。
以上产品不需要持续拌喂,可以拌一天停一天,也可以拌一周停一周,甚至可以让饲料加工厂直接做到饲料中去。
不过以上成本是不低的,比较适合精养的大闸蟹养殖户,如果是普蟹养殖户,可以重点做好环境溶氧的管理,以真品过硫酸氢钾底改为主,同时适当地泼洒一些补钙补镁产品,让水体与底泥的溶氧维持在一个稍高并且稳定的安全线之上,同时降低水体与底泥中的总菌数,减缓有害物质与相关疾病出现的概率即可。
近几年,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在增加,尤其是高温的挑战,这是大闸蟹养殖户必须要面对的,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我们必须要不断去了解高温下大闸蟹养殖环境与自身发生了哪些改变,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做好预防与处理工作,才能养殖出更加健康的大闸蟹。